定位理論源于美國商業戰略專家杰克·特勞特在1969年的《通用電氣為何不聽忠告》的論文,并在40多年的實戰中不斷完善。根據該理論——企業競爭的戰場不在貨架,也不在市場,更不在渠道,而在于消費者的心智,在于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,品牌創建于顧客心智之中。定位的意義也在于讓品牌在顧客心智中占據有利位置,進而成為顧客的首選。
互聯網時代,定位理論遭遇到了以下幾個挑戰:
一、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時間和獲取的信息更加碎片化,以前車馬很慢,書信很遠。人們還有耐心讀報、看雜志,喝茶吃早餐。現在沒有人愿意看長篇,從博客到140字的微博,再到寥寥數字的微信朋友圈,人們的時間以及獲取到的信心更趨碎片化,但是定位需要圍繞概念展開,需要向消費者做出完整的闡釋和解讀。
二、 渠道更加多樣化,以前人們獲取信息的媒介僅僅是電視、廣播和報紙。現在戶外大牌、互聯網、框架廣告、觸媒鋪天蓋地,信息爆炸導致的結果就是消費者更加無暇顧及這些信息。定位理論如何去迎接渠道爆炸性多樣化帶來的挑戰?
三、 顧客時間的碎片化,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思想上也不會有什么系統性,認知碎片化,但是定位理論強調的是以系統化的方式傳播。那么這種傳播形式和顧客接收信息的形式之間就會有偏差,如何能夠讓企業的企業全部送達?
對應如上三個問題,解答方式如下:第一,應對信息多樣化,互聯網時代應該更多地聚焦于顧客的生活方式及生活場景。從場景切入,然后植入要傳遞的品牌信息,讓顧客用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思路來規劃品牌手冊。
第二、應對渠道多樣化,聚焦到顧客的圈子,通過錨定源點顧客,進而擴大影響范圍。用20%的源點顧客去影響另外的80%的跟隨顧客。
第三、應對認知碎片化,那我們就不止要長期強調一個核心概念,還要順應潮流,來推動品牌認知在消費者頭腦中的發展,并逐漸完善,成為品牌核心的外延,而不是僅僅聚焦到概念的內涵上。
綜上所述,定位理論在互聯網時代依然行之有效,是幫助企業開創顧客的超級法寶。互聯網時代,企業通過定位理論能夠擁有迅速占領其他品類消費者心智的能力,最終走向輝煌。